朝雲晚霧、一目了然 – 高分辨率高空觀測資料有助解構雲霧天氣
朝雲晚霧、一目了然 – 高分辨率高空觀測資料有助解構雲霧天氣
林學賢
2016年7月
自2005年開始,天文台利用一套自動高空探測系統(圖一),每日約上午8時及晚上8時在九龍京士柏氣象站定時發放附有探空儀的氣象氣球,以測量及計算大氣層不同高度的風向、風速、溫度、濕度和氣壓等數據,提供天氣預報不可或缺的資料。
由於早年資訊科技沒有現今那麼發達,通訊網絡傳輸速度較慢,故需嚴格規範氣象數據的格式,務求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數據傳輸。當時只有把高空數據削減為只顯示大氣層中某特定氣壓層的數據,層與層之間的數據唯有被省略,以致顯示高空氣象資料的溫熵圖較為粗疏(圖二)。時代進步,探空儀現能每兩秒量度氣象數據一次,而傳輸頻寬基本上可滿足大量數據傳輸,因此數據量可大大提升,從而製成高解像溫熵圖,讓預報員可作更仔細分析(圖三)。
天文台最近推出的「戶外攝影天氣資訊」網頁亦提供了詳細的高空觀測資料給公眾參考,方便有興趣拍攝雲霧天氣的朋友計劃拍攝活動。圖四顯示2016年4月7日早上大氣低層的觀測資料。當日早上有霧和低雲,1,000米以下非常潮濕,500至600米間的大氣更接近飽和(即相對濕度接近百份之一百),從太平山拍攝的天氣照片(圖五)可看到維港四周都被雲霧圍繞著,彷如仙境!

圖一 位於京士柏氣象站的自動高空探測系統

圖二 過往較為粗疏的溫熵圖,所顯示的高空觀測數據較少

圖三 現時較細緻的溫熵圖,能顯示詳細的高空觀測數據

圖四 2016年4月7日早上高空觀測資料顯示大氣低層1,000米以下非常潮濕,500至600米間的空氣更接近飽和

圖五 2016年4月7日上午10時左右在太平山拍攝得到維港雲霧的天氣照片